汉代天空——南阳天文神话画像

时间:2014-09-22

   南阳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地方,汉代的“南都”、“帝乡”在中国的史册上熠熠生辉。汉代的南阳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八岁的张衡在浩瀚的星空下观星――1881年之后,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以此铭记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这个南阳人的名字从此闪耀太空,成为一颗永久的恒星。

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南阳汉代天文和神话画像石记录和保留了汉代天文学方面的诸多成就。作为全国汉画像石集中的四大区域之一,南阳天文画像石及与天文有关的神话画像石,居全国四大区域之首,成为本区域汉画像石藏品的一大特点。据统计,南阳表现天文的日、月、星宿、星座、星云的画像石近百块,与天文有关的嫦娥奔月、河伯出行、阳乌、风伯雨师、雷公、后羿射日、玉兔捣药、三足乌、常羲主月、羲和主日等神话故事百余块,这两项的数量达南阳汉画像石总量的十分之一,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成为研究汉代天文学的重要历史资料。

出土于王寨汉墓的这幅彗星图,表现了《后汉书·天文志》中记载的王莽地皇三年(公元二二年)十一月发生的彗星现象,比《后汉书》的文字记载更为形象生动。将这幅画像刻于墓室中,一方面是取彗星除秽布新的吉祥之意,另外也表达了对新莽王朝的唾弃,寄希望于中兴的东汉朝廷。

 

 

 

 

画像石作为汉代墓葬的建筑构件,多出自民间普通工匠之手。天文与神话画像石的位置,一般位于墓室的顶及梁上,象征天空。这些画像石,既反映了汉代的天文学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许多天象的解释,这是意识形态、民俗民风方面的特点。由此可见,汉代天文知识的普及程度,可谓非常之高。所以出现了写出《灵宪》、《浑天仪图注》,名字永久闪耀太空的张衡并不奇怪。

受汉代社会思潮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天文与神话画像石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更多是人文方面的信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主流,所以“日月合璧”、“日月同辉”出现在墓室中,象征阴阳和谐、夫妇和睦;风伯雨师、雷公则意味着祈求风调雨顺;嫦娥奔月则是人间世俗世界里一个凄美的童话,表达的更多是对未知神秘世界的好奇、探索和浪漫想象。

             雷公车画像

画像刻三只有翼之虎輓驾云车,车舆内树大鼓,上饰有羽葆;车上乘坐二人,肩生双翼,其一为驭者,另一人为雷公。《云仇杂记》曰:“雷曰天鼓,神曰雷公。”王充《论衡·雷虚篇》云:“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

 

 

 

 

         风伯雨师画像

图画上部刻划三神人共同曳引一车,以其头发后披看出行走疾速。车上一驭者双手挽缰,另一神人端坐车上。车轮以五星连线组成,依照古代星图这五星连线应是五帝星座[1]。在图画下部有四神人,头发皆披向一旁,怀中均抱一大口罐,罐口向下倾水行雨。图右有一巨神,赤身跽地,张口作吹嘘之状,此神应是风伯。图画左上方有斜对四星,以其组合形状似为十七度室宿的云雨星座。图画下沿的中间一星应是老人星。图画的空白处刻饰云气。《后汉书·祭礼下》云:“县邑常以巳未日祠先农於巳地,以丙戌日祠风伯於戌地,以巳丑日祠雨师於丑地,用羊豕,”“飞廉风伯也。……长者伯故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戊日祀於西北。……土中之众者莫若水,众者师也,雷震百里风亦如之。……故雨独称师也,丑之神为雨师,故以巳丑日祀雨师于东北(《风俗通》)。”

 

  现实和想象,已知和未知,交汇融合于画像石中,雕刻出这两百余幅神奇瑰丽的汉代时空,让人心驰神往。